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李学仁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我所认识的画家李学仁

2021-04-29 09:05:53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陈守常 
A-A+

  我和李学仁先生同为著名书画家伍瘦梅老师“安素堂”门下的学生,但当年交往很少。后来,师兄弟聚会时,我们除了愉快地回忆往事外,还要交流些书画信息、讨论些书画问题。印象中学仁先生虽乐于发表见解,但话并不多。对于不同的意见,他总是报以微笑--瘦削的脸上是善意、诚挚而又坚毅的微笑。大家在一起,他永远是和颜悦色的。

  说来,对他有较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应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,且始于一次对话。

  那是在举办了《伍瘦梅师生书画展》,“安素堂”师兄弟们的一次聚会上,当大家言及画家修为问题时,他对我说:“作为画家, 应当学学哲学。”尽管我知晓他说的不会是那戕害人的七斗八斗“哲学”,但,还是觉得有些诧异,便回了一句:“画匠则不必吧。”也似发问。学仁先生顿了一下,说:“画匠可能不理解,还排斥……”随之,谈了他的见解。

  这话题似乎有点另类,交谈也有些随意,然而,我却由此对学仁先生另眼相看。在业已工具化、正在江湖化的文艺圈子里,竟然还在乎哲学思想和理想追求,实属不易。作为文化人有着自由思想,独立品格,总会令人敬重的。

  在此以后,每每“安素堂”聚会,我俩总要聊一聊,而于我总会有所收获。

  在此以后,他送给我的好几本作品集,都以“画友”称谓题赠,而我一一都作了认真的阅读和学习。

  他赠与我的最后一本作品集是在2018年的4月25日。那天聚会,阳光明媚,他有贤淑的夫人作陪,但我并未感到异样,只是觉得他送的书厚重得喜人(三斤多重!),绝没有想到五个月后,学仁先生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!

  “逝者长已矣,来者不可追”。慢慢翻阅着学仁先生的国画作品集,一种由衷赞许和难言遗憾交织的心绪,涌上心头。

  我以为,学仁先生是伍瘦梅老师门下又一翘楚,是我蜀中又一国画大家,须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认识。

  我想,学仁先生最可贵之处首先在于,作为画家的他有相当高度的见识与追求。

  哲人有言,“对真理的追求比占有更为可贵。”说来,好像谁都会有追求,然而,学仁先生的追求,既非人云亦云,又非虚妄空洞,更非所谓的“实惠”,他是建立在自我的目标和实际之上的,更为可贵的是,其生发于自己的见识,联系着自我生存的质量。

  学仁先生不是那种经历了苦难折磨却不会认苦难折磨的人。因为勤读书,多行路,爱思考,他对大千世界有自己的见解,对绘画有自己的认识境界,其作品不俗不甜,故而在画坛上别开生面。他提出的,以雅俗共赏的作品追求“一种浓郁乡情和恢弘山川相结合的画风”是“中国山水发展方向”的见解,于我们无不具有启发意义。他的蜀山蜀江、龙泉山系列、宁河风光等作品,无不努力体现着他的这一认识。他表达的山水画“既注重写实更注重写意,在表现手法上自有一套忠于自然、高于自然的散点透视手段”,“一个山水画家在大自然面前要有所选择、有所取舍”,“审美还要让人看到画外的东西,尤其是文化”等等观点,往往能给人以新的思考,带来新的认识。他的好些画作,如古镇五凤溪、七彩云南小品、大西北写生等画作,都在表露着他的见解。

  欣赏着学仁先生的作品,不禁想到眼下好些绘画功夫和技法都不错,却往往格调上不去的国画作品,想来,这多半是受制于作者的认识境界--这不是仅取个“诗意”的标题便能解决的。学仁先生的艺术追求让我们更明了,没有思想文化内涵的作品总是单薄的,尤其是那些被称为“文人画”的画作更是苍白的。

  其次,学仁先生乡土情结的绘画是他艺术追求的一笔宝贵财富。

  “何人不起故园情”。学仁先生的绘画中有大量的、精彩的乡土题材的作品,古旧的小镇、安宁的山村、秀美的田园和悠适的农家,尤其是他久居的龙泉山,更是着墨不少。我以为,这是学仁先生作品的一大特色。这些丰富多彩作品的背后,是他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努力,正如他所说的:“我的一些带有浓郁乡情的作品,不是凭空想象的,而是数十年深入生活,深入大自然,勤于实践,勤于思考,笔不离手的结果”。读这些画作,让人倍感亲切,我想,这对包括学仁先生在内的我们而言,并非只是一种怀旧,其中还饱含着对生我养我土地的人文情愫,以及对多彩世界热爱的审美意识。学仁先生笔下的画境是那样的“可观,可游,可居”,真可谓贴近生活,它不像一些惯见的山水画那样,往往给人敬而远之之感,它使我们认识到,美,就在身边,就在眼下。这对于培养和提升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无疑是有裨益的。

  读画之余,我突然想到,所谓西画的风景画和国画的山水画之间的通融,应当是大有探索余地的,学仁先生给了我们新的启迪。

  再则,学仁先生绘画技艺的精到不能不令人点赞。

  纵观学仁先生的作品,从国画角度来说,其技法功夫扎实、娴熟且洒脱,颇具大家风范。他的作品既有大气、豪放之作,也有俊秀、儒雅之作,无论大幅或小品都有贴心动人的绘画语言在讲述,都有诗情画意的艺术清泉在流淌。

  他在运用色彩方面深得伍老师浅绛山水之真传,还大胆用上纯色、利用补色关系等,以丰富画面;其讲究构图,重视留白,看似空旷处,却让人心胸开阔,浮想联翩;其善于用墨,敢于大面积的铺染而保持着良好的素描关系;其还擅长在画幅上的点染,既优美凝重又灵活生动,为画面增色添趣;其乐于画条幅,也喜爱制长卷--尤其是《龙泉山居图》、《蜀山雅集图》、《宁河寻梦图》等,作品构图新异,笔法老练,墨色变化多姿,整体、细部均耐看,令人回味。在读学仁先生这些作品之时,不禁想到,没有大见识,大胸襟而玩弄的笔墨色彩,可能只能称为雕虫小技了。

  还有一点,极令人佩服的是学仁先生坚持不懈且孜孜不倦写生的实践精神。

  学仁先生有一明确的观点:“写生即创作”。他认为在祖国的山山水水、村村寨寨采风是“人生一大乐事”,“大大地提升了我的艺术品位,并创作了一批哲学境界的绘画作品”。这正是伍老师教导我们的“师法造化”的积极实践的收获。

  学仁先生是器重自己的写生成果的,在他新近的、分量最重的作品集中,约一半属于写生的画作,而且,对该书还取了个颇“文艺”的名字:《李学仁绘画艺术 桃花源意境作品集》。我想,学仁先生是清醒的,知晓文化底蕴的缺失是当代书画创作的致命伤。他践行了自我的理念,像在提醒自己也在告诫我们,“在跋涉中岂能贪恋那昙花一现的喜悦,或迷误于哗众取宠的声浪中”,自以为是,愚己误人。他拥有自己的思想,他尽了自己的力量。

  “自在丹青识浓淡,常将冬夏悟炎凉。”

  每一个人都会消失的,而且是永远永远。但是,杰出的、有光彩的艺术生命是会延续的,是会传于后人的。伍瘦梅老师的艺术和风骨就后继有人,学仁先生正是“安素堂”的优秀门生,正是我们的好师兄!

  我们怀念学仁先生,怀念一起在和尚街伍老师家温馨庭院中求学的日子。光阴飞快地消逝一去不再来。

  “浮云游子意,落日故人情”。

  李学仁先生走的是一条当代艺术家辛勤跋涉之路,对他的国画成就,也许,我们一时未必能读懂,然而,我相信,在未来,学仁先生定会有更为熠熠生辉的时日。

  二零一八年冬至于锦官城南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李学仁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